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,"因崇地安宁而称"。她建署于北宋淳化五年(994),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,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,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)),成为我国第四处、世界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"双遗产",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, 2007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。
武夷山名称的由来,说法不一,学术界目前也无定论。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相传在远古的时候,武夷山原叫荆南山,山里有个姓彭的老人,以开山治水而名。人们尊称为"彭祖"。彭祖善养生术,寿终七百七十七岁,育有二子,一日彭武,一曰彭夷。子承父业,兄弟两继续率众辟岭拓荒,造福百姓。川人为纪念他们,用他们兄弟俩的名字将荆门山改为"武夷山"。至今彭姓仍武夷山大姓。
武夷山市地处福建西北部,武夷山脉北段南麓,闽赣两省交界处。东连浦城县,南接建阳市,西靠光泽县,北倚江西
省铅山
县。地跨东经117° 37' 22"r-...; 118° 19' 44",北纬27° 27' 31"r-...;28°04' 49"。全境东西宽70公里,南北长72.5公里,全市总土地面积为2798平方公里,总人口21. 8万人。辖3个街道、7个乡镇、6个国有农茶场、115个行政村。境内拥有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、国家风景名胜区、国家旅游度假区、国家一类航空口岸、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城村古越王城遗址。
"三三秀水清如玉,六六奇峰翠插天"。到过武夷山的人都说武夷山水美。武夷山山水结合,有山有水,集山岳、河川风景于一身,奇、秀、美、古,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。
(一)武夷山的美感在于山
武夷山的山不高,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350米,但却有大山的雄伟,属典型的丹霞地貌,素有"奇秀甲东南"之美誉。
(二)武夷山的灵性在于水
武夷山境内清泉、飞瀑、山涧、溪流随处可见。山环水转、水绕山行、风情万种、如诉如歌、孕育灵气。
(三)武夷山的积淀在文化
武夷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。早在4000多年前,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。偏居中国一隅的"古闽族"文化和随后的"闽越族"文化,在此绵延2000多年,留下了"架签船棺"、"虹桥板"和占地48万平方米的汉代"闽越王城"等众多文化遗址。南宋理学家朱裹在武夷山从学、著述、授徒,生活了50多年,其理学思想就是在这里孕育发展,形成发扬光大的。北宋著名词人柳永、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、胡宏、胡寅、/胡宪,抗金名将吴所、吴磷、刘子羽等都诞生在这里。在这里仅历史上有记载的书院、寺庙、宫观就达187处,亭台楼阁117座,至今可辨认的历代摩崖石刻有400多处。宋明儒者称为"闽邦邹鲁",道家称之为"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",佛家称之为"明心见性的镜台",是中国少有的"儒、道、佛"三教同山之地。
二、武夷山独特的茶叶文化
"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,更以茶产之奇而奇"。武夷茶,从它开始现身,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、茶人的推崇、文人的礼赞、国外友人的膜拜。随着人们对茶认知度的提升,武夷茶更是光芒四射。武夷山茶究竟何以拥有无穷魅力?
(一)武夷茶历史久远
武夷茶历史悠久。传言早在汉时,汉武帝得知武夷有好茶,即令建州太守搜寻并将其纳入贡品。 1100多年前,唐朝的孙樵、徐赁, 以武夷茶为主题所做诗文《送茶与焦刑部书》、《尚书惠蜡面茶)),是福建最早记录茶事活动的茶文、茶诗。宋代丁渭、蔡襄、苏轼、董天工、范仲淹、朱票等文人墨客、达官名流,纷至沓来,武夷茶名声大振,驰名天下。元大德年间,武夷茶己与建阪北苑茶并驾齐驱,被誉为"茶中仙子",秀于茶坛。皇家在武夷山建造"御茶园",督制"贡茶"。据明万历年间《建宁府志》记载,明初武夷山贡茶就达548斤。清光绪年间,武夷贡茶占全国的四分之一,开始走向世界,香飘欧洲及东南亚各国,在英国成了王公贵族竞相追逐的珍品。
(二)生长环境得天独厚
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18'"'-'18. 4°C;雨量充沛,年均降水量1 600'"'-' 1 700毫米二九曲溪、崇阳溪、黄柏溪三条溪流和峰峦、沟整、丘陵相互交错,山间常年云雾弥漫,日照时间短,散射光漫布,空气相对湿度在78%,元霜期240天,元冻害风害。独特的区域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。陆羽《茶经)):"上者生烂石、中者生砾壤、下者生黄土。"
武夷山之土壤属白歪纪武夷层,下部为石英班岩,中部为砾岩。
(三)制作工艺独特、晶质优异
武夷山茶农在漫长的茶叶制作过程中,从蜡面、研膏、龙团凤饼、石乳、先春、武夷松萝,总结创造出了武夷岩茶、正山小种独特的制作工艺,并一直传承完善至今。我国茶界泰斗陈橡教授研究。文说"武夷岩茶,创制技术独一无二,为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,无与伦比,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。" 2006年,"武夷岩茶(大红袍)传统制作技术"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,跻身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当代茶圣吴觉农研究认为"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,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(烟小种)0"(引自《茶经评述»)程启坤在《中国茶经》中记述"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"、"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,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。"可以说武夷山不仅是乌龙茶的发源地,同时也是红茶的发源地。优良的武夷山生态环境、丰富的茶树品种和独特的制茶工艺,造就了武夷茶与众不同的优异品质。《本草纲目补遗》中载"诸茶皆性寒,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。"大红袍绿叶红镶边,久藏不坏,香久益清,味火益晖,甘泽清冽,舌底生津,霞郁幽兰,驰名中外。有"品具岩骨花香之胜,兼红茶绿茶之长"。
星村产正山小种红茶在清代盛誉欧美,«崇安县新志》载"英吉利人云:武夷茶色红如玛璐、质之佳过印度、锡兰远甚,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,客必起立致敬。"
(四武夷茶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
武夷茶对外交流自明代就有记载,先是远销华侨居留地,如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菲律宾等地。许多学者研究认为1610年运往欧洲的第一批茶叶就有武夷茶。此后,荷兰、瑞典、英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,先后将武夷茶从海上运往欧洲、美洲各国,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达鼎盛时期。许多欧美人是喝了武夷茶CBohea)后,开始了解中国,也是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的称呼,从而演绎出"下午茶"的红茶文化。
武夷山下梅村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,更是忠实地见证了 1782年中俄签订《恰克图条约》前后,武夷茶从陆地远销欧洲的一条万里茶路的茶文化交流历史。至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,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,外传到印度等地,乌克斯(美国)著的《茶叶全书》有具体的记述。武夷茶在清中期前曾代表着中国茶频繁对外交流的记录,也已载入中国茶史。
(五)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
《武夷山志》云"名山胜景必因人而传,名山、名水因名人而益著。"山水是这样,名茶也是这样。没有名人的推崇,再好的茶叶也只是茶而已。武夷山优越的人文环境,为武夷山茶成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据武夷山市政协肖天喜主编的《武夷茶经》载:自唐至清代,文人墨客、茶人雅士为武夷茶作诗词至少在200首以上;近、现代更是不计其数。其中徐货《尚书惠蜡面茶》、范仲淹《和章珉从事斗茶歌》、苏轼《荔枝叹》、自玉瞻《水调歌头·咏茶》、朱禀《茶灶》、释超全《武夷茶歌》、乾隆《冬夜煎茶》、周亮工《闽茶曲》等诗词都是脸炙人口的咏武夷茶
的千古名作。而孙樵的《送茶与焦刑部书》、赵孟烦的《御茶园记》、王复礼的《茶说》、陆廷灿的《随见录》、袁枚的《武夷茶》、梁章全巨的《品茶》、连横的《若谈》等都成了记录武夷茶的传世名篇。此外还有描述"斗茶"、"功夫茶"的品饮艺术,以及流传于民间的茶俗"喊山"、"祭茶"、茶故事、茶歌舞等,都进一步丰富了武夷的茶文化。
版权声明:如果祖缶金针梅茶叶门户网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直接和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予与处理。转载请注明转自www.jinzhenmei.net(武夷山祖缶金针梅红茶网)。欢迎加入武夷山祖缶金针梅2000人QQ群③:83631799,群内管理员为您服务,保证相关祖缶金针梅的茶叶知识有问必答。